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4篇】

2022-09-24   来源:学生军训总结

识字、发音s&UǎNg,一个中文单词,指日常修炼。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

  xxxx年x月至xx月,为了维持家里生计,x赵春华在街头摆起了气球射击摊,游客可以通过击中气球来获得奖品,这个射击摊位每月可以给赵大妈带来xxxx多元的收入,但同样也是这个小小的摊位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xxxx年xx月xx日,赵春华被逮捕。判决书显示,涉案的x只枪支,经x市公安局鉴定,其中有x只为正常发射、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同年xx月xx日,x市x区法院一审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赵春华x年半有期徒刑。判决结果公示后网上一片哗然,大部分网友认为射气球这种游戏经常出现在游乐场、集市、公园等地,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玩过,判处x年半的有期徒刑实在是量刑过重。表面上看,这些人的理由很合理、恰当,而且这位赵大妈是一个底层百姓,以摆摊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如此判定实在过于违背情理。但这些喊冤的声音,实质上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较低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笔者将案件呈现给学生进行讨论并询问其对判决结果的看法时,令人震惊的是,xx%的学生认为判决结果太重,“赵大妈实在是太可怜了”,只有几位学生的想法较为理性。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养较低的问题。

  一、中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1.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

  法律观念是人们法律知识(法律认知)是否内化的直接体现,而用法能力指的是教育个体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即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违背法律不能做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我们拥有哪些合法权利?相应的又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较高的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受教育者要在学习中不断累积、提升,以适应各种法律问题。学生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交通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较为熟悉,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也很清楚,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判决结果的评价,体现了当下学生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很多学生觉得大妈有点冤枉,因为她没有犯罪主观意识,也没有造成客观伤害,这种摆摊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规则就是规则,它是冰冷的,是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只要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惩罚。无论你是声名显赫的高官显贵,还是为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都要对法律和规则怀有敬畏之心。法律观念的薄弱和规则意识的匮乏使大部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认识不到位。

  2.尊法意识不坚定,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限度的法律。相较于法律观念,法律敬畏是更高的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体在精神层面对法律的尊重与认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尊法守法,依法办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遵从。在“摆摊射气球案”引起轩然大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被社会舆论所干扰,认为对赵大妈的量刑过重,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不公正。事实上, “摆摊射气球案”的判决本身是一起完全遵守相关枪支法律规定,符合事实根据的法律裁决,这样一起完全正常的司法判定,却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案件。由此可见,当下部分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缺少基本的法治思维,容易被社会舆论所绑架,法律理想不够坚定。

  3.法律评价能力薄弱,法治意识低下

  法律评价是法律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建立在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的基础上,是法律意识中更稳定、更多表达理性认识的部分,也是法律观念的最高层别。法律评价是教育对象基于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累积、提升的结果,只有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对各类社会现象和法律事件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弥合“道德”与“法律”的张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培育目标。“摆摊射气球案”本身是一个较好的法治教育案例,但由于学生的法律评价能力较为薄弱,法治意识较差,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声音时,学生不能从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法律问题、了解此案的详细过程以及涉及的法律章程,容易轻信网络上煽动性的报道,进而随波逐流,产生情绪性的宣泄和指责。借助学生对此案的价值判断,教师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下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缺失问题。

  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之思

  “摆摊射气球案”引起社会民众的讨论,众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如此反应应该引起教师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实现法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真正地把每一位教育对象培养成尊法、守法,具有较高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和用法能力的青少年,使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大的心愿。

  1深挖案例,提高法律认知

  法律认知是法律观念是否内化的直接表征,法治素养的塑造应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法律意识为基石。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的法律事件和问题。深挖案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对案件的解读,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治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为心,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法治案例作为培育法治素养的载体,必须与实际学情相契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结合本班级甚至是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全面分析案例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这一内容时,笔者选择了“摆摊射气球案”这一经典案例,师生共同探讨“判决结果是否正当合理”,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事实上,只有挖掘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且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案件,才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案例体悟,需紧扣身边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在自主探究、自我体悟的过程中,感知法律知识、感悟法律内涵。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各类矛盾、冲突,不仅涉及友情、爱情等道德知识,还包含法律的协调。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紧扣身边生活,把法治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法律思维和用法能力的培养。

  2.整合教材,涵养法律价值

  以教材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教学情境:如“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教师要整合教材,深入挖掘与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发挥课本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成为维护法律、尊重法律的守卫者。首先,教师要基于教材,抓住法治教育的培育点。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内容,为学生进行教材解读、知识解读。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厘清“法律的特征”这一重点,笔者将课本xx~xx页上的“运用你的经验”及“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整合。第一:“说一说”,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说一说你对法律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比一比”,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境,从产生方式、调整对象、实施手段三个方面,比较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不同,进而得出法律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国家制订和认可的。第三:“看一看”,观看视频“摆摊射气球案”和“天网行动”,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以上三点充分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整合,实践证明,学生能通过这三个板块内容较好地掌握法律的特征,提升法治思维及素养。然后,教师要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文本理论内化为意识形态,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以“摆摊射气球案”为例,“中国公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相关规定,不得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学生对枪支的认定及入刑标准尚不清楚,而这也正是他们认为判定结果不公正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分析“摆摊射气球案”时,必须将相关的法律规章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避免学生对案件结果模棱两可,进而影响学生的司法认同度。3丰富形式,深化法治理解   在教育学中,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好的内容结合好的形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早已过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采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课本内容讲得引人入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多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采用视频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讨论、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小剧场、模拟法庭等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课堂的体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期待。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拓宽教学场域,增强法治课堂的体验性和开放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课堂不应仅局限于一个教室,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中。例如,与当地法院进行合作,让学生现场观摩案件的审判;组织学生到法治公园、廉政基地学习,让学生切实体悟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组织学生聆听法治报告、法治讲座等。学生通过参与、比较、观摩、分析这些活动,不仅能学到法律知识,拓宽眼界,更能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学会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真正成为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新时代法治少年。

第二篇: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重要平台,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储备人才,他们的法治意识,素养水平关系到祖国和未来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初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愈发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没有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律意识培养相结合,学生法律意识素养并未取得质的发展,当前初中生违法犯罪现象屡屡发生。为此,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素养;初中教学 

  法治意识素养指的是在经验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思想意识,并通过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法治意识素养培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现法治价值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逐渐完善和优化。法律意识素养的培养要求较高,对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了解法律知识就算具备法律意识素养,而是需要通过漫长的学习与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这些高素质人才。本文简单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供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快速增长,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的法治意识逐渐淡薄,部分极端分子为了谋求利益而无视法律法规,甚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呈增长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素养的培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在面对问题时才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学生的综合发展角度来看,初中生想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就必须普及法治知识,强化自身法律意识素养,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才能懂得拒绝与制止。所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从法治知识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程序,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以及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都是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法治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运用法治相关知识,帮助他人履行自身应付的法律责任与社会义务是初中生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法治行为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所提供的教学指引,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强化法律应用能力。所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十分重要。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才能真正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抓住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抵制诱惑意志薄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及教学案例,知学生所想才能防范于未然。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构建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主动承担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主探讨自由发言,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素养。 

  (二)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法治应用能力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学习法治知识的基本目标,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法治应用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将法治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转化,这是提高学生法治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所以实践教学十分重要,实践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尽量与生活相结合,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践与讲解,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案例中触类旁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举个简单例子,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训练的形式,在学校所在地区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典型的房产纠纷、土地政策等等,在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法治的威严。又或者通过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深入社区群众中,让学生在法治情境中吸收法治知识,强化应用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巧用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學优化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作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获取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熟知。教师应当关注互联网的媒体中最新的法治消息传达给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巧妙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动静结合的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课堂,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原本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冲击下,自主地参与课堂互动中,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抓住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强化学生法治应有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变得更加趣味生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 

  参考文献: 

  [1]邓书玲,曾恩泉中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0(01) 

  [2]佚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佚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第三篇: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包含法治素养的培育。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过程中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育 

  20xx年,“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名字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除了名字上的变化,该课程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了法治方面的内容,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观念,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本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培育法治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研究。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单一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教师的教学精力,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再加上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这一模式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整堂课充满了教师的传授声,很少有学生的交流声、对答声、质疑声,尽管也会有学生的应和声,但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创新时,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时,还应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便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所谓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走到当地的司法机关,了解其工作流程,听他们讲述法律在中學生身边和法律伴其成长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走出去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还提高了其参与积极性,为将其培养成守法小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从本校走出去的法律专业高材生或司法机关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普及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食品安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通过专业人士讲述跟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丰富教材中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 

  法治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愉快。基于此,就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使该课堂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辩论会、戏剧、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一方面通过这种学生喜闻悦见的教学形式,来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法治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尊重自由平等》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让学生畅谈下自己的看法。这样贴合现实生活并将德育融入其中的方法,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还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法治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其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是停留在口头和考试中,而是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受到侵害时,不再盲目使用暴力,而是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能够进行识别和远离,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的好青年。 

  例如: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同伴想要闯红灯时,能够及时制止;在旅游中碰到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的行为,能进行辨别,并能从自身做起,尊法和守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法治知识,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做过或见过哪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并畅谈下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和及时引导,从而使他们讨论始终处于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及时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举的例子放入到教学资源库中,并进行展示,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法治素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勇.浅谈核心素养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8(2). 

  [2]张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第四篇: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

  【摘要】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重视培养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学科素养重要意义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052-01 

  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它体现为学生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技能的训练,学科经验的总结,学科品质和态度的形成。近年来,各地对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进行了深度改革,命题的重要特点就是加强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力的考查,而考查学科能力的背后是对学生学科的素养的鉴别。这些趋势启示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科。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它需要教师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能在领会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把这些思想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人们常说,思想品德状况不是考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试卷上,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在学生的实际的行动中。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 

  2.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检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一些老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很好教,它不需要具备多高的专业知识,教起来比其它课程要轻松得多,课程内容浅显易懂,很多知识都是生活经验的概括,对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学生其实都知道该怎么答,该怎么做。因此这些老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道德与法治课教与不教,学生学与不学都体现不出太大的差别。这种观点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不重视,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中,随意安排其它学科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好刀要用在刀刃上”,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不必浪费在这这些学科上。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量的招聘语数外理化教师,却鲜见招聘像道德与法治这些小学科的教师,这种现象其实是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偏见,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误解,照这样下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与此相反,另一些老师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难教了,比其它学科教学还要难,它要求教师具备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等方面知识,牵涉的知识面广,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很难胜任,同时更强调联系时政、社会热点,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再像以前政治教学那样,老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就能轻松过关。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需要对课程教学要有更高超的驾驭能力,能否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反映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水平。 

  二、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 

  1.教师要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前提是教师要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学科素养,是无法适应当今时代教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更无从去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更是一位教育者。”①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坚持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在读书中感悟,读书中反思,读书中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还要积极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才能真正做一桶水去倒一碗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思想指引行为,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指南,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新形势要求,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有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课堂的主人、参与者,教师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引领者、启发者、激励者。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改变以前政治教学的老套路、旧方法,切忌教师苦讲,学生苦读的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走进学生生活,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实施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实例,点燃课堂激情,讓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紧扣时政内容,捕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一门单纯传授知识的学科,而是一门时事性很强的学科,它更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现实的情景和长期的培养,时政内容、社会热点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引入时事热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心时政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寻找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利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取时事热点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让时事热点教育常态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胡生文.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教育革新2008年02期 

  [2]陈菊香.思想品德课的素质教学[J].教育革新2010年10期 

  [3]严卫林.提高思想品德作业有效性要过好“七关”[J].辽宁教育2014年19期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4篇】

https://m.habasit-longbelt.com/junxunzongjie/173508.html

推荐访问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中学生军训总结讲话范文汇总三篇

学生军训总结

大学生军训总结报告精选四篇

学生军训总结

2023年大学生军训总结报告优秀锦集四篇

学生军训总结

大学生军训总结学习2023四篇

学生军训总结

高一学生军训总结简短范文(精选六篇)

学生军训总结

大学生军训总结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学生军训总结

大学生军训总结学习2023【四篇】

学生军训总结

学生军训总结报告精选8篇

学生军训总结

高一学生军训总结(合集4篇)

学生军训总结

2021年中学生军训总结【汇编三篇】

学生军训总结